定目标是一种仪式感

很多事情需要一个仪式感,写下新年愿望就是其中一个。这个笑话永远也不会过时:

2018马上来了,2017的你完成了2016许下的2015年未完成的诺言么?

每到新年的时候,只需要将上述年份变更下,笑话依然时尚。

「定目标」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今年我大概花了2周的时间进行反思,围绕着2018年度目标反复想了很多,今天总算有一个阶段性输出。

受到一篇文章《有了这个,别再说自己定下目标后坚持不下来了》的影响,我发现定目标就是面向未来规划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。面向开放性的未来时空,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太会直接具备太多想象力,而是通过反复对现状的思考,提升对时间宏观维度的把握,最终将每一个大的想法分解成smart标准的小想法,坚持执行,及时调整,最终达成。

宏观时间感

也是最近一两年,才迫切的感觉到时间其实是最宝贵的资源。当某段时间觉得自己在混沌度日,没有成长的时候,猛然觉察的那一瞬间往往是极不开心和恐慌的。同时又发现自己杂事缠身,一天其实还是挺忙碌的,只是时间质量不高,大部分浪费在琐碎,懵圈中。看了上面说的文章以后,我把自己的时间整理了一下,出了几个表格,发现人生清爽多了。

  1. 时间宏观总表

通过这个宏观总表,我知道自己大概还有15000天左右的自然生命时间,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,心情是挺复杂的,15000到底是多呢,还是少呢;15000到底是遥远呢,还是圣经上所说的日子近了呢?有了这个表格,现阶段面向长远未来(5年,10年)的规划我依然做不出来,但是通过这个表,我觉得我对时间的宏观维度有了新的感觉,一方面,「长远未来」其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,量化下来,数量级非常小;另一方面,「长远未来」真的是由大量独立的一天组成的,「如何过好一天,就如何过好一生」这句话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,将专注力放在每天的时间质量上,保证每一天都有相对成长和输出,进而逐步提升时间的宏观感觉(1周、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),最终建立长远规划能力。

  1. 工作日时间开销

这个表记录了我自己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23:30睡觉一天的整个时间分配情况,根据这个情况,得到了一个大概的时间分配:

这里使用了一个参数定义,将时间质量分为5类,分类定义如下:

可以看到,我在A类事务(创造类)的时间消化比较小(6小时),而在E类(生活类/娱乐类)上花了大量时间,E类时间分散在很多时间段,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碎片化低质量时间群组,往往是这些事情(娱乐,刷网页等)无形中占据了一整天,甚至这种状态会持续影响第二天或以后很多天。其实话说回来,一个人如果能真正保持一天有6个小时的创造性输出,那日积月累也是很可观的呀,可是我自认为并没有什么持续积累,我想原因是一方面我没有定好目标,就算 有输出,也被淹没在日常琐事当中,另一方面,这个6个小时其实是有水分的,我现在的状态不一定完全达到了。当然,要做到这样,自制力强一点,其实真的比较简单。

仔细观察了我自己的时间分配以后,我把时间分配调整了一下,大概会是这样:

直接的汇总效果:

调整的基本思路就是将缩短E类时间,增加A类时间。基本上调整为每天有8个小时的创造类事务,用于支撑目标执行。

SMART目标

smart原则对于制定目标非常有帮助,其大概描述如下:

1)目标必须是具体的(Specific)

2)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(Measurable)

3)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(Attainable)

4)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(Relevant)

5)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(Time-based)

很多人目标制定的非常模糊,如:

我今年要减肥。(减多少?什么时间完成减肥?减不了怎么办?)

今年我也要读书,养成阅读习惯。(读什么方向的书?今年要读多少本?每个月大概读几本?)

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不少,无法量化的目标都是自欺欺人。我建议目标描述尽量包含各类数字,这样表达更为清晰,给自己的暗示和要求也更明确。我自己定的目标大概如下:

  1. 对于习惯类目标,我的描述非常清晰,时间,频率,任务指标都是数据描述,非常明确,不给自己留后路。
  2. 宏观类目标,本身可以拆解为很多小目标,所以我尽量以方向指导维度进行描述,后续需要拆解为不同阶段的不同指标,也可能增加/删减。
  3. 思维类目标,目前还没有特别清晰的体系,只是作为一个大分支用于提醒自己注意这方面目标的培养和设定。

第一次这么系统性的执行目标设定这件事情,持续执行和调整,每一件事情都做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