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职场中的抽象类
在面向对象特性的语言特性中,「抽象类」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存在,对于日常只关注于事务脚本型的应用层开发者而言,一般很少涉及到抽象类的使用。据我观察,大部分人对「抽象类」的理解要么比较模糊,要么比较浅显,我特意采访了几个团队的小伙伴,抛出了几个问题:
yee:「抽象类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
小伙伴:抽象类就是为了【复用】吧。可以将一部分【确定性】的方法预先实现好,子类继承它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呀。
yee:【复用】不一定要定义抽象类呀,就写个普通类也完全可以供子类继承呀。而且对【复用】的需求而言,「组合」比「集成」更灵活,一般不建议直接通过「继承」来实现【复用】。
小伙伴:(傻了)……
yee:你们有没有觉得「抽象类」有一种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的尴尬。
比上不足部分:就【抽象度】而言,「Interface」 的抽象度更高呀,也更能准确的表达API的意义。「抽象类」也有「抽象方法」,但是它是一个孤立的存在(单看它本身的方法定义是无法明确知道它到底要干嘛),要知道抽象方法背后的意义,还得看它子类的逻辑。
比下有余部分:相对于「普通类」,「抽象类」多了一个「abstract」关键字,意味着它能定义一些不需要实现的方法,多了一些抽象的描述能力(这个抽象能力完全可以用 inteface 实现)。但是,这也意味着抽象类本身不能被实例化,那么,一个不能被实例化的类,对于普通类而言,有啥不可替代的优势?
小伙伴:是哦,有存在意义么…..
WTF 😹😹😹
其实,我问的这几个问题,也是多年来我自己的认知比较模糊的部分。直到最近体系化的重温软件架构设计模式,幸运的阅读了日本技术作家结城浩的图解设计模式,里面讲模板方法的时候,将这部分的内容讲透了。
PS.
- 这本书也是我这几年读 的GOF 相关书籍里面,推荐度最高的一本。日本人的文风比较朴实,每一种模式结构讲的特别质朴,少了很多人为增加的复杂度,作者重点放在如何把模式的本质和关键角色将明白,而不是如何把模式套进去(这是很多欧美作品的通病)。翻译老师的功底也很棒,很多地方做了本土化,完全没有欧美技术作品的生硬感。
- GOF的分类设计很重要。大部分书将设计模式分为构造型、行为型、结构型。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简化信息的作用,但是还是很抽象,场景化不够。而本书采用了非常场景化的分类方法,非常好理解。如【模板方法模式】就被分类到了【交给子类】。【交给子类】有很多场景:
- 交给子类去实现方法
- 交给子类去构建实例
- 要学习设计模式,首次得对接口、抽象类、普通类的存在意义具备一定的理解。而【模板方法】模式是最好的入门场景。本书也将这个模式放在相当靠前的位置,这对后续的模式理解有非常好的基石作用。几乎其他所有的讲GOF 的书,都是机械的按照三大分类进行顺序编排,一上来就是简单工厂模式等,让人非常沮丧。
模板方法的本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:
父类实现关键步骤,子类实现具体步骤。
翻译一下:
在父类中将业务处理的总体框架(关键步骤)中进行定义,总体框架会调度编排一系列具体方法,完成总体业务逻辑。而这些具体方法父类没有能力实现(因为它不知道业务场景,或者业务场景非常多,必须每个场景有一个应付的子类),都交给子类根据实际场景进行实现。
给个小例子就明白了
1 |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Display { |
在这个设计模式里面,抽象类的意义就完全体现出来了:
- 抽象类能定义普通方法,这个普通方法可以实现并定义关键步骤,总领程序包的业务框架处理。
- 抽象类能定义抽象方法,抽象粒度得当,给不同的子类留下了场景化的空间,子类在理解总体处理框架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场景进行抽象方法的实现。
从这个点上而言,如下三者的抽象度依次减弱,从接口到普通类,确实需要一个过渡角色(抽象类)进行衔接,以便完成统一的统领性关键业务。
接口 –> 抽象类–> 普通类
抽象度依次减弱。
更进一步思考,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,更多的是从「子类思维」的角度去考虑:
- 继承父类,有什么现成的方法可以直接用
- 继承父类,可以新增什么方法以便新增能力
- 继承父类,可以重写什么方法改写类的能力
而抽象类的存在是从「父类思维」的角度考虑:
- 定义了哪些方法,
要求
子类去实现 - 定义了那些关键步骤,
期待
子类理解并遵循关键步骤的统领
讲到这里,软件架构领域的抽象类角色就差不多了。而我想将「抽象类思考」导入到职场领域。
很多人对抽象类的理解过于简单,认为它是一个鸡肋般的存在,程序有它没它都一样。这就像在公司里一些眼界相对狭窄的工程师对部门领导的感觉一样,总认为部门领导又不在一线编码,也没有实现什么关键功能,更谈不上技术体系的重大贡献了。当然这种情况是相对极端,现代的 IT 团队,技术领导一般还是紧贴一线,就算不直接参与编码工作,也会在架构设计,解决方案上深度参与。一般来说,一线工程师还是相对认可领导的。
更具参考价值的另一个维度,是抽象类们本身的构建能力。要把一个抽象类定义好并不简单,该抽象那些方法,方法之间的边界和关系是什么,该实现那些关键方法,如何调度具体方法,都是抽象类要统一考虑的。而职场中的业务负责人,就是对标这个抽象类的角色。业务体系的关键步骤是什么,如何调度具体步骤,哪些具体步骤应该提出规范,提出规范以后如何贯彻到子类(员工)去实现,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,这也是相当考验业务主导的经验和能力。要做好抽象类,得深入场景,对多个复杂场景有一定的共性抽取能力,才能完成方法的抽象。业务中也是这样,对业务背景的理解,才能定义好目标,用好不同的人以应对不同的场景,
总之,抽象类被忽略挺多,被误解挺多,要想掰正抽象类的位置,还得抽象类本身表达出优雅的共性抽取能力和总领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