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忙」这件小事
前段时间因为工作调整的原因,莫名其妙好几个项目的事情同时堆了过来,我发现自己挂在口头最多的话就是
我好忙,事情挺多,你这事情先缓缓吧。
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,不跟别人说自己在忙都不好意思打招呼。表面上的忙
其实还好处理,大不了就是加加班、熬个夜,把事情给做完嘛。其实我比较后怕的是表面上的忙
所带来的内心的慌乱
。当待处理的事情排山倒海涌过来的时候,这里面有明天要跟老板做的汇报,有要抓的项目上线进度,还有自己需要参与的各种执行性质的任务,咋看过去,每一块都是大事情,每一件都是不好啃的骨头,所有的事情都堆在一起了,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比较好,这个时候,该死的拖延症有意无意的在心里冒出声音来:
现在没心情处理,要不先磨下洋工,反正时间还早?
报告的事情晚上熬夜弄吧,那时候安静,有灵感。
这个模块就放周末吧,整整两天呢,应该够了。
平心而论,这样的场景重复过无数次,熬到最后一秒钟才完成的工作不少,延期的事情,放弃的事情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。
过完那忙碌的几周以后,某个早晨,我在步行上班的路上,突然一个想法蹦出来了,
像我这种微不足道的平凡人,面对工作和生活尚有这么多的「忙」的时候,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,他们每天要考虑的事情,要做出的重大决策,要参与的会议和事务,不知道比我多了多少去了,他们如何解决这种又忙又乱的问题?
马上我就认识我这个想法的逻辑问题了:
1 | 他们可能比较忙,但肯定不会乱. |
我甚至马上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认知:「忙」本身不是问题,「乱」才是。
所以,关于「忙」这件小事,本质的问题是什么呢:
如何解决和避免多事务出现时「乱」的状况
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,「乱」也是分为两个维度来看:
认知维度。事情突然一起涌入的时候,内心肯定是存在抵触情绪的。特别是那些看起来难度比较大,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事情,肯定希望有多远离多远,这样的情绪是引发拖延症的最大祸首。另一方面,从寻求舒适区的角度来说,我们的内心会主动选择性忽略这些事情,只要不是太紧急,就会一直放到那里,直到交账的前几天才匆匆忙忙处理。吃过几次苦头以后,我认识到「事情不会因为我的逃避而消失」,后面的经验是主动去面对这些事情,把它进行分解消化,一点点执行,反而质量比较好,而且最后发现根本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。
执行维度。这个其实也是思考的缺位造成的,当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,之前的习惯是这也弄下,那也看下,这样效率很低,感觉自己特别忙,但是真正完成的模块并不多,好几天过去了,这些事情还是都需要关注,横向注意力丝毫不能收拢,精力的消耗非常大。后面发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必须要做出改变。我把项目管理工具
tower
用上了,把所有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项,在处理一个任务的时候,其他的事情就一概不管,每完成一条任务,就标记已完成,最后一天下来,看到任务看板上都是已完成的任务,心里特别有成就感,也不觉得那么累了。而且我对整个事情的进度有了更直观的认知,内心的那种慌乱感也大大减弱了,这个算是最大的收获吧。
其实可以预见,随着年龄的增长,职位的变化,工作和生活的事情等都会慢慢越来越多。之前总在幻想「完成这个项目就好了,换个地方就好了」,这些想法本质上都在逃避和忽视,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通过对这些事情的复盘和反思,能有一些成型的认知输出,以期做到「忙而不乱」吧。
最后,一些认知总结:
人总会放大未知事情的难度,越过山丘以后,往往会发现之前被无限放大的困难不过如此。
不逃避,敢于直面是克服拖延症的利器,越早介入待执行的任务,越早输出执行计划,拖延症就越没有存在的空间。
规划任务,分解任务,执行任务的仪式感很重要,把任务一条条标记为已完成的时候,能有效治愈疲惫感和焦虑感。
用输出倒逼思考,坚持写作100天。 1/100